勞動最光榮!太阳集团1088vip這樣上“好”勞動教育課

發布人:管理員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勞動教育的重要講話精神,培養學生正确的勞動價值觀,同時加強我院青馬學堂成員的綜合素質鍛煉,12月10日,在學院黨委的重視和指導下,由太阳集团1088vip團委書記何笑霞老師帶隊組織2023級本科生和青馬學堂成員代表共40人,赴廣州市增城區倚豐農業綜合營地開展勞動教育暨青馬學堂素質拓展活動。

初到營地,各種生機盎然的農作物和成熟的果實一下子抓住了同學們的眼球,大家好奇心滿滿。工作人員為大家詳細介紹了營地裡的各種作物,還有水稻種植使用的風谷機、鐮刀、蓑衣等各種農具,給大家上了一堂幹貨滿滿的農耕知識課。
 

工作人員介紹傳統農具的使用

之後,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同學們正式開始了稻谷“變形記”之收割稻谷和稻谷脫粒的體驗。首先,同學們有序帶上了草帽和手套,拿起小鐮刀,紛紛下地收割微風中搖頭晃腦、成熟地樂彎了腰的稻谷。雖然,很多同學都是第一次下地勞作,但秋風裡夾雜着稻香和泥土的芳香,再加上歌曲稻香的渲染,每一位同學都幹勁十足、努力收割着成熟的稻谷。在收割完稻谷之後,大家還體驗了稻谷脫粒,當看到框子裡滿滿的稻谷,大家都是成就感滿滿。稍作休息後,大家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紛紛動手做了屬于自己的稻草人,動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親身體驗稻谷脫粒
跟自己制作的稻草人來個合影留念

中午,同學們自己動手處理食材,烹煮午飯,生火、洗菜、切菜、調味……雖然很多同學并不會做飯,但大家都積極參與到每一個環節中去,配合默契。一輪時而忙亂時而有序的操作之後,一頓在大家眼中色香味俱全的午餐就上桌了!
 

認真制作午餐中

下午,同學們親自體驗了挑選、晾曬、碾米的過程,在實踐中感悟了“粒粒皆辛苦”的勞動真谛。之後,在了解了米餅的起源、制作過程後,大家紛紛嘗試制作米餅。最後,同學們分享了勞動的感悟和收獲,在歡笑和歌聲中,本次勞動教育暨青馬學堂素質拓展活動圓滿結束。
 

向鏡頭展示自己制作的米餅

太阳集团1088vip的學子們走出校園、走進田野,通過本次勞動教育暨素質拓展活動,他們感受到了農耕文化的深厚底蘊,也增強了對農業勞動的尊重和關注。學院将定期開展勞動教育體驗活動,加深學生對勞動的熱愛,激發對勞動的價值認同,讓感恩教育和勞動教育的種子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

一起來聽聽同學們的收獲吧!

此次青馬學堂的素拓活動是一次難能可貴的體驗。短短一天,我們看到了從水稻到大米的蛻變,從收割稻谷、脫谷粒到曬谷、谷粒挑選,最後到碾米、打米餅,同行的夥伴們還學會了用谷草編織稻草人、自己親自下廚做飯,每一環節都是嶄新的人生體驗。我們離開教室來到田間,燦爛陽光下,我們感受到的不止是秋季豐收的喜悅,更有對親近大自然的欣喜之情。同時,田間勞作也讓我們更深刻地體會了“粒粒皆辛苦”的真實内涵。此次活動也讓我認識到,認識源于實踐,隻有通過反複實踐,才能豐富自己的認識,進而提升自己的認知。

——楊朵朵

這次參加青馬學堂素質拓展活動是一次難忘的經曆,增進了我對農耕文化的了解,使我感受到了傳統農耕的魅力,也收獲了珍貴的體驗和知識。我們了解了谷風車、鐮刀、犁、耙等農具,親身體驗了收割稻谷和稻谷脫粒的過程,還有稻草人DIY、野炊、曬谷、碾米、打米餅等豐富有趣的活動,這些實踐都更讓我明白勞動與付出的意義。

——楊雪茹

本次勞動教育我收獲頗豐。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野炊環節,大家分工明确,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搭配的很好,我也做了人生中第一道菜。看到同學們的笑臉,聽到他們的誇贊,我真的很開心。做菜的時候很熱,我臉紅了一下午,手也蠻酸的,但和大家一起親手做出來的飯菜的香味我永遠都不會忘記。這也讓我意識到了“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義,給我們做飯的叔叔阿姨以及我們自己的父母是多麼的辛苦,他們幹的并不是平凡的事情,勞動最光榮。

——排茹再·庫爾班

參加勞動實踐課對我來說是一次寶貴的經曆。通過實踐活動,我獲得了無法在傳統課堂環境中學到的實際技能和知識。與同學和指導老師一起勞動,鍛煉了我團隊合作的能力,同時也增強了責任感。這門課程還讓我有機會探索不同的領域和行業,拓寬了我對世界的視野。總的來說,勞動實踐課為我提供了一個寶貴的機會,讓我懂得了珍惜勞動成果、尊重勞動者。

——祖麗皮耶·祖農

此次學院組織的實地勞動實踐活動使我們受益頗多。從認識農具、割水稻、做飯、到曬谷、碾米和打米餅,在一項項身體力行的實踐活動中,我真切地感知到“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真理。這實在是一次難得的活動,讓我們返璞歸真,撸起袖子,感受勞動帶來的幸福。

——鄒佳琦

為期一天的素質拓展活動,使我切身實地的感受到了稻谷到米餅的變化過程。活動時間雖然短暫,但所學到的知識将受用終生。本次活動讓我在開拓視野、鍛煉身體的同時,也增進了與同學老師之間的交流。

——王家淇



 

 

初審:徐俊梅

審核:滿意

審定發布:陳昌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