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護理相遇人文--記護理人文第一次工作坊

發布人:管理員

 

        2016117日晚,太阳集团1088vip三樓會議室迎來了第一次護理與人文交流主題彙報會,參加會議的主要有太阳集团1088vip及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的師生。會上太阳集团1088vip的張美芬、張俊娥兩位副院長,以及太阳集团app首页社會學與人類學醫學人文研究團隊主任程瑜教授分别緻辭,表達了對護理與人文合作的積極願望。在此之後,由四位護理專業的研究生帶來了一場别開生面的将人文融入護理工作的課題設計與講解。
        王霞同學的《個案管理模式在結直腸癌患者中的應用及效果評價研究》介紹了臨床實踐中我國在直腸癌護理方面的情況,并将探讨重點放在直腸癌患者護理過程中的個案管理,希望借助社會學及人類學的力量讓患者得到更人性化的護理。徐岩老師認為個案管理師是近年來在美國、台灣等地興起的護理管理的專職人員,在課題的實施中應該注意個案管理師的嘗試,綜合的、系統的達成患者的診斷與跟蹤,并提倡醫生及護工的多方面參與。張美芬副院長認為,個案管理模式從護理方面而言是當下較為有效的患者護理及管理模式,探讨護理和社工以及社會學、人類學在個案管理模式上的結合,社會科學如何進入會比較有利于跨學科的合作,将是今後長期要做的探索。
李信欣同學的《髋關節置換術後患者院外功能鍛煉依從性及其影響因素的分析》從髋關節置換術實施者入手,因為涉及到假體的植入,因此将焦點放置在深度挖掘身體功能恢複的依從性的影響因素。徐岩老師認為在課題設計中應采用混合設計的方式模式進行研究,突出量化研究結合質性研究,以量化研究為主的特點,并以質性研究為輔補充調查的細節内容。徐岩老師接着補充說,需要進行信度效用的檢驗,進行前測。程瑜老師認為,健康信念量表應該建立在對患者的訪談及信息采集基礎之上,制定出真正符合課題設計的量表。在此過程中,正好可以運用社會學及人類學中多從以人為主體的角度出發進行考慮和設計。
 
        李栩亭同學《成人心髒術後機械通氣時間延長的危險因素分析及風險模型的建立》一反常規護理學課題設計講解的方式,從她自己親身經曆的護理實踐入手,從自我體驗與經曆入手,講述了許多患者在機械通氣之後會出現的精神失常等問題,進而引入了一些關鍵話題的讨論,比如患者對于病情的了解、認知、預期等。程瑜老師認為李同學的講述與以往護理與醫學及研究路徑有所不同,已經将人類學中的“講故事”方法融入其中,不一定需要模型,不一定要面面俱到,抓住主題進行講述就可以,這正是今後兩個學科結合需要進行長期探索的。張俊娥院長指出,應該對手術後幻覺的發生率進一步探讨,通過訪談,弄清楚護理人員可以做哪些工作、怎麼做,才能更有意義。徐岩老師對幻覺産生的原因,如手術時間、手術對大腦的影響情況以及患者對幻覺的情況進行了深入了解。李同學強調ICU的經曆不僅可能影響到患者軀體、精神甚至是患者家屬的現實情況,因此十分值得研究。龔霓老師繼續強調了社會學與人類學介入護理研究的必要性,比如手術之前的知情同意以及手術後護理的從患者的主體需求出發等。
        最後,周志歡同學的《護士面對生命末期癌症患者的照顧态度與照顧行為的相關性研究》,以臨終前6天左右的患者的護理為讨論對象,試圖通過加入社會學及人類學的方式對病人及護士互動時的心理進行了解,進一步加強護理對病人的關懷。雷傑老師就報告中的量表提出要求,需要加強對意義、理解及诠釋等質性研究問題的關注,并要将書本中的模型轉變為行為中的實踐。徐岩老師指出,可以通過訪談的方法獲取護士的感受,以描述護士态度與行為之間的關系;同時就周同學在講述中提出的病人信仰的問題,應該進一步追蹤由病人自身信仰等因素帶來的對疾病、對醫護人員的态度等問題。張美芬院長指出,既然要在護理學中引入社會學與人類學,就必須将二者的切入點都納入,如找出護理人員态度對末期病人的意義識什麼,以及必須找工具對護理人員的态度及行為進行測定,最終找到可能的方式減輕病人痛苦。
        在完成了近一個小時精彩及有新意的現場報告之後,各位專家學者和同學們又移步到休息廳,一邊茶歇一邊進行了更為輕松愉快的繼續讨論。總之,兩個小時的分享與讨論給大家帶來了視野方面的沖擊,當護理相遇人文确實會擦出不一樣的火花,根據初步協商,護理人文工作坊将在兩個學院的共同努力下繼續開展,促進跨學科交流與融合,大家都翹首以待下一次交流機會的到來。